华尔街大鳄、经济学家彼得·希夫近期发出严厉警告:2025年国际黄金价格突破4000美元/盎司、年内涨幅超50%的狂飙态势,预示着美国或重现1929年经济大危机,甚至可能引发比2008年更严重的系统性崩溃。
这一论断并非空穴来风,从历史镜像、债务危机、货币信用、政策失灵到全球重构,多维度证据均指向美国经济已陷入结构性矛盾,希夫的预警正逐步被市场验证。
历史是理解当下危机的重要镜鉴。1929年大萧条前,美国经济同样呈现生产过剩与消费不足的矛盾,股市投机泡沫严重,农业危机持续恶化。
尽管当时黄金尚未完全脱离金本位,但其价格波动已隐含市场对货币信用的质疑——投资者对经济基本面的信心崩溃,转而寻求避险资产。
当前黄金暴涨与1929年股市崩盘前的市场情绪高度相似,央行购金、ETF资金流入、地缘政治风险推动下的全球“去美元化”进程,均表明市场正通过黄金对冲美国经济风险。
美联储在1921-1929年为刺激经济实施宽松货币政策,催生股市泡沫,又在1928年后犹豫不决地上调贴现率,最终刺破泡沫;
而2025年美联储在通胀与增长间摇摆,降息预期升温却伴随高盛“若失业率突破5%且通胀回落至2.4%以下,或启动50个基点降息”的警告,政策矛盾与历史如出一辙。
债务危机是当前美国经济最直接的“定时炸弹”。截至2025年10月,美国国债突破36万亿美元,利息支出占财政收入比例达12%,远超2008年金融危机时的5%。
若利率回升至历史均值,利息支出将吞噬全部财政收入,引发债务违约。
为应对债务,美联储被迫实施量化宽松,2020-2025年资产负债表扩张至9万亿美元,但货币超发导致美元购买力稀释,2025年美元指数跌至三年低点。
更严峻的是,美国已陷入“债务货币化”的恶性循环:政府通过发债融资,美联储印钞购债,推动资产价格上涨,却进一步加剧贫富差距和消费不足。
希夫直言:“美国已破产,数万亿美元赤字烙印在身上”,2026年或爆发主权债务危机。
货币信用危机是黄金暴涨的核心逻辑。2025年,全球央行购金量达1039吨,创历史次高;中国连续11个月增持黄金,储备达7406万盎司;西方黄金ETF持仓量达3500吨,较2020年增长40%。
这些数据背后,是市场对美元信用的集体投票。俄乌冲突后,俄罗斯遭西方制裁,数千亿海外美元资产被冻结,全球新兴市场加速去美元化。
与此同时,比特币价格突破15万美元,反映市场对法定货币(尤其是美元)得不信任。尽管希夫批判比特币,但其崛起与黄金狂飙形成“数字避险资产”与“实物避险资产”的双重狂欢,进一步削弱美元霸权。
政策失灵是危机加剧的关键推手。2025年,美联储面临两难:CPI同比涨幅仍达4%,核心通胀距2%目标遥远,需抑制通胀;但降息预期升温,高盛警告“降息可能引发资产泡沫”。
这种“左右互搏”的货币政策与1929年大萧条期间美联储的政策失误高度相似——既想通过扩张性政策挽救经济,又想通过紧缩银根清洗坏账,最终导致政策失效。
财政政策同样失控:特朗普政府推行中产阶级减税,但希夫指出“减税通过增加赤字支出和刺激需求恶化通胀,形成‘债务-通胀’恶性循环”。
2025年,美国财政赤字占GDP比例超6%,远超3%的国际警戒线,政策失灵已将经济推向悬崖边缘。
全球重构是危机蔓延的宏观背景。当前,全球货币体系正经历深刻变革:东盟十国宣布增加本币在跨境贸易中的使用比例;中国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覆盖40个国家,减少对美元的依赖;俄罗斯、伊朗等国将黄金纳入外汇储备,削弱美元霸权。
技术革命虽为经济提供一定韧性(如AI、量子计算提升生产效率,2025年美国劳动生产率同比增长2.5%),但供应链向“区域化+数字化”转型也减少了对单一市场的依赖。
这种多极化趋势下,美国若无法解决内部矛盾,将面临全球地位的加速衰落。
尽管危机迫在眉睫,但黄金狂飙也蕴含积极信号。
市场通过增持黄金对冲风险,避免重蹈2008年“盲目信任美元资产”的覆辙;政策倒逼效应迫使决策者反思债务驱动模式,推动财政与货币改革。
希夫提出,美国需从债务管控(设定债务上限硬约束)、货币改革(推动美元与黄金部分挂钩)、产业升级(通过AI、新能源提升全要素生产率)三方面突破。
黄金不是“末日预言”,而是“改革倒计时”——若美国能抓住这一契机,或能推动全球经济体系迈向更稳健的未来。
股票配资服务,网上配资网站,炒股使用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