开篇:中国房地产上半年的数据依旧在下降,这是坏事么?
或者我这样问,当一个泡泡已经被吹得非常大,一旦爆掉,很可能会带来巨大的破坏,不知道多少人要受牵连,不知道要损失多少财富的时候,这个泡泡却一点点萎缩下来,尽管在萎缩的过程中会有一部分人受到影响,他们会有所损失,但这个泡泡的缩小,是好事还是坏事?
这个泡泡,就是过去的房地产,而且不单是中国的房地产,世界范围内的房地产,都曾经或者现在还处于泡泡的状态。它们有些破掉了,有些还没有。
今天,我们就来分析一下,在金融战依旧持续,中国经济又必须转向时,这个泡泡的萎缩到底意味着什么吧。
房子到底是什么?要理解这个问题,我们恐怕就不得不宕开一笔,要从这个问题的最根本处聊起了。
那么要先聊什么呢?
聪明的同志已经想到了,没错,我们要先搞清楚,“房子”,到底意味着什么。
对于这个问题,说法就多了,有说它承载了大家对美好生活的希望,有说它是组建家庭不可或缺的硬通货,有说它是下一代成长的基本盘,等等等等,总之,话里话外就是房子是非常重要的,是刚需。
其实这些说法都没问题,但可能我就要追问了,我们这些说法,真的是在说房子么?真的是在说那个由一堆钢筋水泥组成的人造物么?
这样一想,我们发现,好像有些不对了。
因为如果仅仅是指这些,那无非就是一个居住的空间嘛,那么当前我们的房子好像还真的都能够满足大家的需求了啊。
假如我们说的房子就是指住进去的那个房子,那么按理说大家需求如此旺盛,这些房子是怎么空置的呢?
这时候就有同志来纠正我们了:难道看房子不看配套的么?房子建在荒郊野岭的,啥啥都没有,买个菜都买不到,怎么可能有人要?
嗯,没错,这就说到点子上了。
刚才我们讲的房子,其实只是一个生存空间,它解决的,是个人对于生存空间的需求。就是我们得有个遮风挡雨的地方住,才能好好休息和生活,然后才有可能去好好上班、好好劳动。
可我们又不单单只需要生存权中居住的这一项,我们还需要更多的东西。比如方便买到菜就是非常现实的其它的需求。
而与此同时,我们除了生存权,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、在任何历史阶段都不可或缺的权利,叫做发展权。
也就是我们希望能有更好的未来,而这种更好的未来,是需要非常多相关资源的,比如医疗和教育资源,又比如一下楼就能有的地铁或者公交,还比如步行十分钟就能到上班的地方,等等,不一而足。
于是在过去不短的时间里,不单是中国哈,大家要注意,是几乎全世界的房地产,做的一个事情,就是在市场经济下,把这样的生存权和发展权,跟一个带有地理位置的居住空间绑定后,当成一个商品来进行售卖,并由此不可避免地进入各种泡沫进程之中。
好,这话可能不好理解,我们来代入到现实场景里面就很清晰了。
比如我是一个小镇青年,在大城市读完大学之后,我发现小镇相比大城市,差距可不是一点半点的,于是我决定前往大城市发展。
好了,我想要去大城市发展,总得有个地方住吧,那我要么花钱租,要么花钱买呗。
只有租了或者买了一个住的地方,我们才用钱去交换来一个可以在这个城市,参与到当地发展的权利,或者叫在当地上班或创业的条件吧。
当我终于落脚了,经过一段时间发展,如果顺利的话,我工作稳定了,工资上去了,其它的需求就跟着来了。
最显著的,是对于后代的教育和对于家人包括自己的健康保障,那么这时候我就要考虑教育和医疗的问题了。
而且这种需求是非常普遍的,几乎每个人都有的。
在人人都希望获得更好的资源的情况下,终究优质资源是稀缺的,于是在市场经济下,越是稀缺的资源,其附带的价值就越高了吧?
那么作为已经完全进入市场经济,且在过去跟土地财政深度绑定的房地产行业,可以怎么做呢?
你想拥有更好的医疗资源,好办啊,把医院的规划放到某些地块边上,正好城市化进程里老旧的医院已经不能满足城市发展了,那可不就正好挪一个地方,或者开一个新的院区么?
有了好医院,孩子的教育也不能差吧,毕竟谁还不是个望子成龙的家长呢?看看那句“不能输在起跑线上”,说明一切了已经。
那也简单,一样是把规划做过去,名校、名师给安排上,给个新校址,弄个分校。
这一套组合拳打下来,我要在这个地块上建房子了,请问阁下该如何应对?
只要我们还打算满足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需求,我们就没有选择。如果我们不购买这些生存与发展相对应的资源,不在这儿搞套房子,那么这些资源,要么跟我没关系,我享受不到,要么就成本很高,高到可能我还不如在这儿买套房子呢。
我们常听到的房地产词汇,“配套”或者叫“配套设施”其实就是这些生存和发展资源的当代的或者叫市场的叫法。
什么菜市场或者超市了、地铁了、公交站了,什么社区了、圈层了、地段了,如此种种,其实不就是在说,这套房子与这些人的生存与发展相关的资源挂钩了,你只要购买了这个房子,有了这里的产权,就相当于同时也获得了享受这些资源的权利,可以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了么。
于是,什么叫好房子?不就是用更低的时间、精力、边际成本和更便捷的方式去享受这些资源的有产权的居住空间,就叫做好房子么。
所以房子到底是什么?我们真正需要的,是房子么?
现在答案很明显了,房子是一个生存空间不假,但于当下的情况而言,它是一个绑定了生存与发展的资源的生存空间。
我们需要的,并不完全是这个生存空间,而是这个生存空间绑定的生存与发展对应的资源。
房子所带的必然泡沫的属性,已经很严重影响稳定:于是,在这样的情况下,房子就变成了一种获取在某个特定区域,比如某个城市中生存和发展的权利的表现物,只不过这个表现物我们将其商品化,并可以让人去进行购买。
这样的方式,都曾给各个经济体带去了很大的发展,是有其积极作用的,但同时,它必然是带有泡沫属性的。
因为它将人的生存与发展商品化之后,就变成几乎人人都需要参与到这个市场中来。而当参与这种生存与发展权的租和买的人越来越多,这个商品的价格不就上去了么?商品价格上去了,如果按照市场经济的算法,交易多了,增加值高了,GDP 可不就上去了?这不就表明当地经济发展得很好了么?经济发展得好,不就说明这个地方更适合大家过来发展么?适合发展的地方,来的人不就多了么,人多了,住房需求不就又变多了么?需求多了,交易不就又跟着多起来么?交易多了,房子的租售价格可不就又上去了么?
因此,当一个市场因其需求是一种人类根本性需求,而在人为制造稀缺性的运作下,呈现出一种循环上升,仿佛能拔着自己的头发也能升天时,其可投机的空间就一定表达为带有金融属性的投机行为。我们说人话就是,“炒房”也是随着这样一个过程必然发生的。
而房子一旦能被炒起来,怎么可能还不进入泡沫之中呢。
这是房地产自带的泡沫属性之一,我们其实很难说其是好是坏,这是个好坏都一体两面的事情。
而另一边,就是过往我们在激进发展过程中,房地产获得了野蛮发展的空间,以至于其能像是梯云纵一般,在土地财政为主导的、金融积极参与的大环境下,左脚踩右脚,催发出来的房地产整体产业。
这样的发展过程,想要规避掉泡沫化,几乎也是不现实的。
但在当时,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情况下,这样的泡沫化也不能用现在的眼光去说它如何如何,毕竟这是发展模式一体两面的事情,就如当下开始挤泡沫了,会出现房地产的各种数值下降和对相关人士造成直接的、利益上的影响一般。
如果当初这样激进发展是对的,那么当前缓慢而稳定地挤泡沫,也应该是对的。不能当初赚钱的时候就是自己能力强,现在挤泡沫时觉得艰难了就是宏观的问题,我们不能这样双标的呢。
所以两者叠加,就催生出了在巅峰时期一年就能卖出超过17亿平方米,总体市值在400万亿到500万亿,差不多等于四年中国全年GDP规模的产业泡沫来。
而房地产本身是连接着大量产业的,从比较靠前的建筑业,到中间的材料加工制造,再到比较末端的原材料供应,一度曾有7072万人从业,占全国城镇就业人口的17.6%,可谓是多少人的饭碗所在。这也就成了挤泡沫过程中,很多从业者遭受到方方面面的冲击的根本原因所在。
同时,一套房子,动辄需要六个钱包去供应,才能堪堪获得前述提到的生存和发展的资源使用权利,本身就是关系到几个家庭两三代人的重要资产。
如此对民生幸福和社会稳定有着至关重要影响的产业,由于前述两个综合原因而进入泡沫之后,它带来的可就不单单是GDP上比重有多高,以及在经济数值上有多大等等影响了。
它的泡沫,已经切实在挤压民生福祉,以及影响到更大、更宏观层面的稳定了。
在这个时候,我们就面临两个抉择。
一个,就是因为足够多的产能和经济部分已经被绑在了房地产的板块之上,于是继续勉力维持,可由于其自带的泡沫属性,这种勉力维持只是在延缓这个泡泡爆掉,一如08年之前的美国。最终,也不过是在泡沫爆的时候变成一场又一场资本的狂欢罢了。
另一个,就是在我们还具备极强宏观调控能力的阶段,通过兜底的方式,来缓慢挤泡沫,然后让这个泡泡逐步变小,与此同时配以产业转型,通过诸如产业升级、内循环、一带一路等方式,逐步填充泡泡萎缩之后的经济部分,实现平稳落地。
那么到底选哪一个,换别的国家可能还可以争论一下,可放在中国,放在这一个人民福祉重于一切的国家,其实就只有一个选择。
于是我们看到,国家相继出台了非常多的政策,一方面下定决心挤泡沫,一方面是辅助减少因房价下跌对大家的影响。
这才有了从21年开始,房地产就好似进入了“寒冬”,各种数值一直在下降,全国商品房在21年的时候还能卖出18.2万亿,占GDP 15.91%,到了24年,就跌到了9.68万亿,只有GDP的7.17%。可全国GDP,却从21年的117.38万亿人民币,增长到了134.91万亿人民币。
这一增一减之中,体现的是什么?我想经过上述的解释,同志们应该非常清楚了。
同时我们也必须要理解,房地产泡沫,由于其金融属性,如果我们处理不好,那么它将成为当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金融战的抓手,一如当初23年的中国房企美元债事件一般。
此前在中国的房地产行业尚未进入挤泡沫的时候,中国房企去海外发行美元债筹集资金,结果由于美国加息造成的利率变化和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变化,一下子债务有了变化,原本要还100块钱的一下子变成了要还120,霎时间有美元债的房企就面临着巨大的偿债压力。好在那时候国家紧急出手,才没有酿成冲击。
可如果房地产的泡沫不加以控制,那么类似的事情,在过往全球经济基本由美元体系决定,当下美元体系也还是举足轻重的情况下,很可能会频繁发生,这就会给我们的经济稳定带来非常巨大的冲击,造成社会面的巨大动荡。
所以不管是从我们自身的经济发展与稳定的角度,还是从全球视野下要保障自身发展的角度,我们都必须坚定而稳定地挤泡沫。
挤泡沫已是必然:这个挤泡沫的过程,不是那种激烈的市场出清的过程。也就是说,我们不会放任房地产行业由市场那看不见的手去调节,不会放任房企出问题然后交不了房子给老百姓,进而房价直接崩盘的情况出现,而是会以保障房子能交到老百姓手上的方式,通过市场自身的出清功能,缓慢地让房价回落,来完成泡沫的挤出。
举个例子吧。
7月14日,万科公布了半年报,称今年上半年预亏100亿到120亿,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,净亏损也去到了95-115亿。而这个数字,去年分别是98.5亿和76.1亿。这样的亏损,最主要的原因自然就是因为整体市场在经历均值回归,进而卖不出去多少房子造成的了。
这是典型的市场出清的表现。
可另一边,是在今年上半年,万科按期保质完成了4.5万套房的交付,实现销售金额691.1亿元,回款率超过100%;实现大宗交易签约金额64.3亿元;通过存量盘活回款57.5亿元,并以盘活模式新增获取项目3个。
所以两相对比,我们就能看到非常明显的一手利用市场规律,一手利用宏观调控的挤泡沫过程。
这个缓慢而坚定的过程,绝非某些人嘴里那中国经济寒冬的悲歌,反而是中国经济迈向更健康、更可持续未来的“分娩的阵痛”。是一个曾经被吹过头了的泡泡,为了避免其猝然破裂而带来灾难性后果,正在被一双理性与责任之手,小心翼翼地释放着压力。
这份“痛感”当然是真实的——房企的亏损、从业者的转型压力、部分业主的资产缩水,都是转型路上沉重的注脚。
然而,相比放任泡沫继续膨胀直至毁灭的深渊,今日的主动调控已然温和得多,且这恰恰才是守护人民核心利益,那些“六个钱包”的毕生积蓄、那些对“安居乐业”最朴素的期待,不应该被系统性风险无情地吞噬,我们自己要守住这最后的底线。
而我们告别的,并非是“房子”本身的价值,而是那个将“生存权”与“发展权”过度捆绑、甚至异化为金融投机标的的畸形模式。
房地产数据的“不好看”,恰恰是中国经济艰难却不得不进行转型的时代印记:从依赖钢筋水泥堆砌的“野蛮增长”,转向依靠科技创新、产业升级、内需驱动的“高质量增长”。那被挤出来的“泡沫”,正在由先进制造、数字经济、绿色能源等新动能填补其中,中国的GDP在房地产占比下降的同时依然稳步向前,就是最好的明证。
这注定是一条布满荆棘的道路,需要极大的战略定力与耐心。也需要整个社会的理解、忍耐与共同的努力。
因为只有经历了阵痛之后,一个根基更稳、活力更盛、更能承载亿万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中国经济,方能破茧而出,进而振翅高飞。
这,正是我们这一代人必须承担的,也值得我们期待的,转型之路。
股票配资服务,网上配资网站,炒股使用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